什么是向往的生活?
湖南卫视有一款非常热门的综艺节目,节目中主人公们一起逃离城市的喧闹,守拙归田园,为观众带来一幅“自力更生、自给自足、温情待客、完美生态”的生活画面。但其实对于许多真正生活在贫困县城的老百姓们来说,“向往的生活”是吃饱,吃好,有文化,能支撑起这个家...来自广河县的东乡族妇女马克麦正是如此。
马克麦已经31岁,丈夫在外地打工,下有4岁的孩子需要悉心照料,上有60岁的婆婆需要赡养。贫困、劳累、落后,是马克麦的真实写照。而这一切,都在燕之屋的到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图: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一期
曾经饱经风霜,如今幸福含泪。
“6年前,老公贷了款,搞起养羊。羊羔买得贵,我们又从没有养过羊的经验,有一天早上起来,整棚的羊病死了,我们都哭了。” 亏本以后,马克麦的老公还尝试过用二手车载客,但是挣来的钱还不够修车用。这家人的创业经历充满了失败。
后来,燕之屋在广河县建立扶贫工厂,经过技能培训后上岗,开始在车间从事燕窝挑拣工作,拥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。现在马克麦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家人准备早餐,去工厂工作一天后到家,女儿还会教她读书识字,一天充实有意义。
经过马克麦自己的不断努力,如今她已经是工厂的检验员,属于管理层,月收入能有4000多元,已经成功脱贫。她用工资给孩子买了许多新衣服和零食;最近甚至给自家的房子添上了铝合金玻璃外罩;这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。
图:马克麦和她的孩子在新房子前
燕之屋不远千里送温暖
马克麦是一名东乡族妇女,而在广河县,跟马克麦一样的人还有很多,那里的人98%是东乡、回族等少数民族,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,早婚早育,妇女主要围着锅炉转,男性以务农为主,但干旱和冰雹经常光顾。 贫困的经济,匮乏的物资,恶劣的气候,迥异的文化以及落后的教育水平,是阻碍广河县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。因此,燕之屋董事长黄健认为:“扶贫并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增收,更是‘扶精神、扶智力、扶文化’。从而实现‘真脱贫,不返贫’。”
燕之屋扶贫工厂一期工程始于2019年10月17日,总面积1076㎡。其时正值中国扶贫日,燕之屋董事长黄健积极沟通厦门火炬高新区,跨省在广河县实现建厂和结对帮扶。燕之屋扶贫工厂吸纳的贫困户人数和完成的贫困建档立卡户,在2019年同类车间中均位列第一。
图: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二期
工厂改变的不只收入,还有更多关于人生的机会、选择与缺憾。 在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一期的所有当地员工中,小学以上学历的只有8个人,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。马克麦只在学校待了不到一个星期,几乎没有读过书,当时家里不让女孩子学这些“没用”的东西。现在,女儿偶尔会拿字问她,她答不上来,“女儿就会说,妈妈很笨,这个字都学不会”。
图: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周末学堂开学仪式
为此,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的管理团队群策群力,开办知识文化培训,开展团建活动,增进团队交流,激励员工发展,从而推动文化扶贫与物质扶贫齐头并进。随着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二期的启动,燕之屋也宣布正式启动当地员工教学计划,开办“周末学堂”,大到文化教育,小到从名字的书写,交通规则的普及,事无巨细地为员工量身打造更多精神文明活动,从也为广河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。
“我希望燕之屋的扶贫工作,每年都要有探索,有进步,有成果,并且真正做到可持续、可借鉴,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,共同成长。未来,燕之屋初心不改,将始终致力于把企业的发展成果回馈给社会,为员工提供坚实的权益保障,架构完善的成长体系和细致入微的身心关怀。燕之屋愿与广河县政府部门以及当地人民一起,齐心协力脱贫攻坚,走向美好生活!”黄健对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的未来充满期待,并对与当地人民一起共筑美好未来,充满了信心。